友善:
不仅指友善,而且也对友善的对象感同身受(Atmiyata)。一位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成功会感到强烈的快乐,原因就是感同身受,感觉二者同为一体。帕坦伽利将友善作为一种美德(Sukha)来推崇。瑜伽师本着善意而培养友善和感同身受的品质,化敌为友,对任何人都不存恶意。
慈悲:
不仅是表现出同情或怜悯,为他人的苦难(Duhkha)流下绝望的泪水。它还需要伴随着奉献的举动,去帮助那些受难者解除痛苦。瑜伽师会倾其所有,无论是身体上、经济上、精神上或是道德上的所有资源去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他与弱者分享自己的力量直到他们变得强壮,与那些胆小者分享自己的勇气直到他们在他榜样的指引下变得坚强,他不相信什么“适者生存”的箴言,而是帮助弱者坚强地生存下来。他成为所有人的庇护所。
随喜:
是对别人的善行(Punya)感到喜悦,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对手,通过随喜之情,瑜伽修行者避免了炉火焚心,当别人达到了自己渴望却未达到的目标时,不再表现出愤怒、憎恨或嫉妒。
静观:
不仅仅指对坠入罪恶(Apunya)深渊的人表示鄙视和轻蔑,或对那人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有优越感,它也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当面临相同的诱惑时该如何行事,同时也检查一下:对于不幸堕落的那些人,我们到底负有多少责任,该如何帮助他走上正路。瑜伽师通过先在自己身上找缺点、反省,而后理解他人身上的缺点,这种自我反省使他对所有人都更为慈悲。
B.K.S Iyengar艾扬格大师说:“那些心神不宁的人们无法感受到这四大良方———友善、慈悲、随喜和静观的重要意义。我从经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体式和呼吸控制而获得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