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老师说:心绪就像猴子,意念就如野马,有它们在心里折腾那里还能入睡?然而它们又是最难降服的,你越是吓唬它们,它们越是抓狂。不着急,就升起智性之思,找到把它们招惹来的因由,化灭之,自能将它们请回花果山,放归大草原,还你一个安宁的心境,轻松自在。
古人讲:“坐、站、立、卧、行”,首先提到的就是“坐”。在所有的修行当中,包括瑜伽,“坐姿”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不会坐,就像我们盖一座房子,没有把地基打好。
一个人说:“我很美,”你真的很美,可是你的形态当中的“坐”就把你全部暴露出来了,为什么?
咱们从小到大都知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人的“坐”显示他的定力;一个人的“坐”显示他的内涵;一个人的“坐”更重要的是,显示他的生活方式和习性、习惯。
比如有人习惯性地翘着二郎腿,你会发现这个人,平常没有修行,没有中正他的身体。你可以演示一下这个姿势:当翘起二郎腿,把脊背完全向后仰过去的时候,自然地使我们的傲慢心增加。从身体结构来说,这个姿势会瞬间让我们的腰椎不平衡。
这个世间当中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就需要两个字,找到或发现这种平衡。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比如苦与乐,难道会一直是乐的吗?一定不是这样的。所以要健康,要美丽,要真正的长寿,不是说听别人讲,而是你要去做,怎么去做?就要从“坐”开始。
我们先选择一个比较舒适的位置盘坐下来,感觉下盘的稳定,然后试着让我们的腰、背、颈成一条直线。
下颌微微收紧,舌尖去抵住上膛。
一定要养成舌尖去抵住上膛这样的习惯,尤其是我们想批评别人,谈论是非的时候……
运用瑜伽呼吸法,保持匀静的呼吸。
试着微睁双目,不要马上闭起眼睛。
因为这样会让我们容易昏沉,且容易胡思乱想。我们试图在安静的状态下,跟自己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心灵和身体一一对话。
眼睛凝视前方某一点,逐步的去专注。
明了你为何而静坐,你真正静坐的目的是为什么……
随后,你要观想静坐的正确方法,正确的姿态。
所以,在没有闭起眼睛之前,感知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确,感知自己的眼、耳、舌、鼻是否在回来。
直到外面的声音越来越轻,直到你的目光越来越专注,余光越来越模糊……
明了你为何而静坐,正确的静坐方法又是怎样……
随时检视你的身体是否挺拔,以及端正。
闭上你的眼睛,观看你的呼与吸。它们每天都在陪同你,不弃不离,一时都不曾停止。
要专心观察,此时的呼吸是否缓慢、深长而均匀,感官是否逐一的专注,意念是否渐渐平息?
当然,也许未必如此,经常有学员跟我讲:我不打坐还好,一打坐,东南西北挨不着的念头全一股脑跑出来,止也止不住,是不是我不适合打坐呀?
当然不是!并不是因打坐让你杂念丛生,只是平时感官、意识多被外界的纷繁吸引,无从暇关注这些念头罢了,一旦环境安静了,它们便凸显出来。其实这与导致失眠的心绪烦乱颇为相似:夜晚,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总是忍不住在脑海里自言自语;或是白天的经历没完没了地回放;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思绪想停都停不了,身体累了,大脑却无法休息。
不要紧,我们可以运用“数息”的方法使我们的心意专注下来,收摄杂乱的念头。当然,你也许总是无法数到那个数字。一个个念头照常在心中升起。不错,“心”是最难控制的,正所谓“心猿意马”。瑜伽自体位法而上的修习就是锻造自我控制的能力,最终完成对心的管理。但这确实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没关系,我们不要烦躁,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安驻当下所发生的,哪怕那并不尽如意。但我们要关注正在发生的,关注“走神”的事实,关注每一个念头的内容,同时意识自己正在打坐本该专注的事实。当我们自觉地观察不自觉地行为时,我们很容易回到我们本来该做的事。
你也许会困惑:我们的大脑早已被那些杂乱的念头占满了,用什么再去关注自己的行为状态呢?这正是我在这里要着重讲的最为重要的理念:
瑜伽理念将人的认知与意识分为两个层面,即“心念”与“智性”。心念是对外在的感知,或因外部信息作用而产生的意念。而智性则是向内觉察的能力。心念具有“主观”属性,受控于自我意识,而智性则可独立于“自我”之外,客观地省察自身的意念与行为。通过身心修炼,锻造敏锐的智性,明晰地觉知自身即为瑜伽修行的要旨之一。运用“智性”的能力关注与省察自身的“内观”之道即是瑜伽修炼的核心心法!